要闻 | 协会简讯 | 工商动态 | 探索与研究 | 案例分析 | 会员报道 | 商标交易 | 品牌展示区 | 大家谈 | 商标代理 | 政策法规 | 关于协会 | 知识问答 | 访客留言
会员登录

  
公告通知
关于协会
政策法规
友情链接
   您的位置:首页  >> 品牌展示 >> 沪上老字号
编辑:李娜     发布时间: 2009-02-16    浏览人数:    评论:

三百年名剪“张小泉”

    说起“张小泉”剪刀,真可谓是家喻户晓,直到今天,这块金字招牌依然是金光闪耀、名传万里。它已是货真价实的三百余年老店了。

    “张小泉”前身“张大隆”的创办人是安徽黟县人张思泉。他年轻时在芜湖学得一手精制剪刀的好手艺,以后带着儿子张小泉在家乡黟县开设“张大隆”剪刀店,父子俩自产自销。由于“张大隆”的产品钢火好,耐久用,远近顾客都愿到这家店来买剪刀。

    冬去春来,日月如梭。张思泉亡故后,张小泉带着儿子张近高依然兢兢业业地经营着“张大隆”的生意。明朝崇祯年间(约1628年左右),各地战火纷起,张小泉率子逃难离开黟县。由于当时杭州的民间用剪大都来自皖南,两地来往较密切,所以张小泉父子便来到杭州安家,他们觅得吴山北麓大井巷一块空地,搭棚设灶,并选用龙泉、云和等地的好钢,依然打出“张大隆”的招牌精制剪刀,自产自销。

    张小泉设店的大井巷、清河坊一带,当时正是杭州的商业中心,各地客商云集于此。由于张小泉手艺高超、选料精良、制作认真,制成的剪刀既锋利耐用,又灵活精巧,顾客遂相互介绍、四处传颂。一时,张小泉的店铺生意兴隆,获利甚丰。这引起了一些人的眼红,他们也开办剪刀店制作剪刀,并且冒“张大隆”之牌上市出售。张小泉面对冒牌货,虽气愤却无奈。于是,他便在清康熙二年(1663年),把招牌由“张大隆”改为自己的名字“张小泉”,天真地认为别人和自己的姓名不同,无法冒用。“张小泉”店名确定即自此年始,迄今已有三百余年了。

    “张大隆”改为“张小泉”后,冒牌剪刀同时改称为“张小泉”,而且数量越来越多。张小泉去世后,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,特地在“张小泉”三字之下再加上“近记”二字,以区别于冒牌店家,然而仍无济于事。此后,清乾隆帝到江南游玩,曾微服到店中购买剪刀,并于事后责成浙江专办贡品的织造衙门,进贡“张小泉近记”剪刀为宫中用剪。从此,“张小泉”声名更隆,冒牌者也就更多了。

    “张小泉近记”制作的剪刀,继承了父辈选料精良、制作考究的传统,且式样美观,产品有弯脚、壶瓶、宕磨、刻花、扎丝、扎藤、抛镀等多种花色。清乾隆以后,被称为“宫剪”。1910年,它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得过银牌奖;1915年在巴拿马“万国博览会”上也得过奖;1919年还得到北洋政府农商部的“褒状”。

    “近记”剪刀实行“包退、包换、包修”的“三包”政策,长期保持了质量的稳定,一把剪刀使用数十年后依然十分灵便、锋利,民间往往能传代使用。为适应各地区不同特点,“近记”剪刀采取各种措施,改进装饰、提高质量。如南洋一带气候湿润,剪刀容易上锈,于是“近记”剪刀先是采取白藤扎脚,继而改涂红、绿油漆,再后又改用红、绿花线绕脚。这些措施不仅防止了生锈,而且增加了剪刀美观,在民间常被作为嫁女、赠亲友的喜庆物品,无形中扩大了产品销路。

    清朝末年,市场上除家用剪刀外,用于工农业生产的鞋剪、袋剪、裁剪、树剪、桑剪、猪毛剪、羊毛剪、园艺轧草剪等品种都有不同的需求。“张小泉近记”根据市场需要,经反复试制,扩大了花色品种,使经销的范围越来越广,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于浙、皖、赣、湘、鄂、川等省,而且在南洋一带的销售也年年增加,还远销到欧美国家。

    当张小泉的三世孙张利川在清光绪二年(1876年)去世时,其子张永年尚年幼,企业全由张利川遗孀、精明能干的孙氏掌管。她为了维护企业权益,曾于光绪十六年(1890年)趁钱塘县知县束允泰上城隍山例行进香回府时,拦桥告状,控告别人冒用“张小泉”的招牌。官府准其所告,让其在招牌上加上“泉近”两字,还出了“永禁冒用”的布告,并刻石碑立于店门。但此后,杭州名剪号的招牌依然大多音同字异,如“真张小泉”、“老张小泉”、“张小全”,以及在“张小泉”的招牌上加上“琴记”、“静记”、“谨记”、“井记”等,以致当时有诗云“青山映碧湖,小泉满街巷”,以记美丽的西子湖和众多的“张小泉”,官府的禁令毕竟敌不过老字号名店招牌的诱惑。

    孙氏接掌“张小泉近记”时,该店资财已有5千银元,制剪坯灶10只,总计员工学徒有七八十人。由于自制坯剪经常会出废品,不但经济上不划算,而且常影响正常生产,孙氏便决定停开炉灶,将所有的炉灶工及学徒全部解雇,改为向外采购坯剪。这些炉灶工与学徒离开“张小泉近记”后,有的另投业主,有的则自设炉灶和工场,专门制作坯剪。于是,孙氏又作出规定:凡本店出去工人所制作的坯剪,由本店以现钱优先收购,而且不论淡季旺季,价格一律比其他剪号提高一至两成。炉灶工人一来图其价格较高,二来坯剪出手即可换采现钱(当时不少剪铺常赊欠货款),于是都愿意与“近记”打交道。因此,当时每天下午都有大批坯剪送到店里,首先供“近记”挑选,挑剩的再打折扣卖给其他剪铺。这一措施,不但使“张小泉近记”保证了坯剪质量,而且有了稳定的坯剪来源。

        1910年,张小泉五世孙张祖盈接掌“张小泉近记”。1917年,他在上海理发店内发现理发剪镀镍,十分美观。回杭州后,他就与几位老师傅商量,先将坯剪脚由原来的细方形改为粗圆形,然后再反复研究烤磨、抛光、镀镍等几道关键工序,终于试制成抛光镀镍剪。这种剪刀一经推向市场,立即受到顾客欢迎,各地纷纷要货,产品远销国内外。于是,“近记”自设镀镍工场,专镀本店剪刀。

        1919年,张祖盈接受浙江医院院长韩清泉的嘱托,试制医用剪刀、钳子、解剖器具等,由韩承销。然而,由于在制作上得不到技术指导,再加上使用这些医疗器械的西医一般都有崇洋心理,喜用进口货,所以“张小泉近记”进军医械领域的尝试未能打开局面。

    由于剪铺众多,同业竞争十分激烈。“张小泉近记”是以保证产品质量作为竞争手段,从而取得了顾客的信任。此外,他们在广告宣传方面也颇费精力,除在各种报刊上刊登广告外,还在公共场所张贴招纸广告,制作霓虹灯广告,并在市内公共汽车和郊外长途汽车上挂了美术广告牌,当时其他同行为争得生意,别出心裁地利用轿夫和人力车夫拉客,规定凡把顾客拉到店中,将交易额的20-30%作为“回扣”。由于“近记”不给回扣,所以轿夫和车夫在走过“近记”门前时,总是脚步跑得特别快,生怕客人要在这里下来而捞不到回扣了。同业的这一措施,确实拉走了“近记”不少生意,尤其是外来杭州游玩的顾客。

    在1920年前后,“张小泉近记”的全部资金已积累至3万元,生意十分兴隆。然而,1925年一场火灾,使“近记”厂店俱毁,元气大伤,事后虽经多方筹款修复厂店,勉强营业,但已调度失灵,不复当日之风采。1929年“西湖博览会”期间,“近记”营业渐有起色。1930年,又有人愿垫款入股,“近记”又被注入活力。然而,1937年日军侵占杭州,“近记”厂店全部被占,停止营业。

     抗战胜利后,张祖盈从沪返杭,借筹资金重振企业。虽然当时规模只有1930年以前的13,但营业也曾有一段短暂的兴旺。但1947年以后,物价一日数涨,原料难进,店里存货越来越少。19488月,国民党政府发行“金元券”并强抑物价,“张小泉近记”受到致命打击。抗战前大小5把的一套剪刀售价165元,此时只准售“金元券”几角,因此,仅一月之间就亏损剪刀l万套(5万把),“近记”不得不宣告停业。直至杭州于19495月解放后,人民政府给予低息贷款、供应原料、订购包销等种种帮助,使三百年老店“张小泉近记”终于又获得新生。◎
   
 
 发表留言
昵称: 留言类型: 
标题:
内容:
验证码:      看不清
    
版权声明:
 未经许可,任何人不得复制《上海市商标协会》网站完整栏目、版面设计,或私自在服务器上做镜像。转载或转贴本网站原创作品的,都应注明本网站名称、网址、作者。如有违反者,《上海市商标协会》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免责声明:
 在本网站除署名为本站编辑、记者的,所有发表的文章、点评,均不代表本站观点,一律文责自负。发现有违法的言论,将不事先通知即行删除。本网站对于论坛网友发布的内容所引发的版权、署名权的异议及纠纷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本站提供的标题联接无法长期保证链接的有效性。
系统服务规则 | 隐私保护规则 | 安全法规 | 不良举报 | 档案馆编辑指南 | 文章发表指南
上海市商标网版权所有 
地址:上海市长安路1001号1号楼528室 电 话:021—63171861
技术支持: